清真年表
羅忼烈
Info
由本人整理自羅忼烈箋注的《清真集箋注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,來自Z-Library。使用Adobe Acrobat的OCR功能輔助整理。
Note
整理者注:「清真」者,宋詞人周邦彥之號也。
宋仁宗至和三年嘉祐元年丙申(公元一〇五六年)一歲
按清真生年凡三說。其一,最先見於《遺事》,據《宋史》、《東都事略》、《咸淳臨安志》本傳均謂卒年六十六,復據《玉照新志》所記《瑞鶴仙》詞事卒於宣和三年(一一二一),合而而推之,謂生於嘉祐二年。其二,卒於宣和三年極是,《宋會要輯稿》亦有明文(詳下),壽六十六亦不誤,而《遺事》於上推時少算一年,故誤;其後唐圭璋先生《全宋詞》及譚正璧先生《中國文學家大辭典》匡正之,謂生於嘉祐元年是也。其三,陳思《清真居士年譜》謂生於嘉祐三年、卒於宣和五年,殊屬無稽;考《宋會要輯稿》一九一二七《儀制》十三引錄徽宗朝檔案,有云:「通議大夫、徽猷閣待制周邦彥,(宣和)三年五月贈宜奉大夫。」蓋宣和三年已膺朝廷贈官矣,焉能待五年始卒耶。又按至和三年九月改元嘉祐,清真生月失考,若在九月以前,則當云生於至和三年也。
清真生當宋詞至盛之世,是年張先六十七歲,歐陽修四十九,王安石三十五,晏幾道約二十六,蘇軾二十,黃裳十二,黃庭堅十一,晁端禮十歲,秦觀七歲,趙令時五歲,賀鑄四歲,晁補之、陳師道三歲,張耒二歲。至於生卒不可確考,而並世相及者,亦所在多有。
宋仁宗嘉祐二年丁酉(一〇五七) 二歲
是年蘇軾擧進士。陳瓘生。
宋仁宗嘉祐三年戍戌(一〇五八) 三歲
是年歐陽修加龍圖閣學士,權知開封府。
宋仁宗嘉祐四年己亥(一〇五九) 四歲
是年李廌生。
宋仁宗嘉祐五年庚子(一〇六〇) 五歲
是年歐陽修因《新唐書》成,轉禮部侍郎,兼翰林侍讀學士,尋拜樞密副使。
宋仁宗嘉祐六年辛丑(一〇六一) 六歲
是年歐陽修參知政事。蘇軾應制科人三等,授大理評事、簽書鳳翔府。宋祁卒。
宋仁宗嘉祐七年壬寅(一〇六二) 七歲
宋仁宗嘉祐八年癸卯(一〇六三) 八歲
是年三月,仁宗死,英宗立。
宋英宗治平元年甲辰(一〇六四) 九歲
宋英宗治平二年乙巳(一〇六五) 十歲
是年蘇軾差判登聞鼓院。
宋英宗治平三年丙午(一〇六六) 十一歲
是年蘇洵卒。
宋英宗治平四年丁未(一〇六七)十二歲
是年正月,英宗死,神宗立;九月,以王安石爲翰林學士。黃庭堅擧進士,為葉縣尉。
宋神宗熙寧元年戊申(一〇六八) 十三歲
是年正月,太學置外舍生百員;四月,詔王安石越次入對;九月,詔國子監生以九百人爲額。是歲,歐陽修轉兵部尚書,改知青州,充京東東路安撫使。
宋神宗熙寧二年己酉(一〇六九) 十四歲
是年二月,以王安石參知政事,安石及陳升之創置三司條例,議行新法。七月,立淮、浙、江、湖均輸法;十一月,頒《農田水利約束》。
宋神宗熙寧三年庚戌(一〇七〇) 十五歲
是年三月,行青苗法;十二月,立保甲法。是歲,韓絳、王安石並同中書門下平章事。歐陽修改知蔡州,自號六一居士。
宋神宗熙寧四年辛亥(一〇七一) 十六歲
是年二月,罷詩賦及明經諸科,以經義論策試進士。是歲,歐陽修以觀文殿學士太子少師致仕。蘇軾通判杭州,與清真叔父周邠交游。釋惠洪生。
宋神宗熙寧五年壬子(一〇七二) 十七歲
是年三月,行市易法;五月,行保馬法。是歲,蘇軾在杭州任,據傅榦本東坡詞編年,始作詞。歐陽修卒。葛勝仲生。
宋神宗熙寧六年癸丑(一〇七三) 十八歲
三月,置經義局,修《詩》、《書》、《周禮》三經義,令進士諸科並試明法注官;四月,置律學;五月,置軍器監。是年,蘇軾仍通判杭州。晁端禮登進士第。周敦頤卒。
宋神宗熙寧七年甲寅(一〇七四) 十九歲
四月,王安石罷相,知江寧府。是年蘇軾仍在杭州,與張先以詞酬唱;十月,移知密州。
宋神宗熙寧八年乙卯(一〇七五) 二十歲
二月,王安石入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,復相;六月,頒王安石《三經新義》於學官,令應試者必宗其説;七月,與遼議河東分界,棄地七百里。是歲,徐俯、王安中生,韓琦卒。
宋神宗熙寧九年丙辰(一〇七六) 二十一歲
十月,王安石再罷相,判江寧府。是年蘇軾在密州。宋哲宗生。
宋神宗熙寧十年丁巳(一〇七七) 二十二歲
正月,蘇軾自密州至京師,四月後赴徐州任。六月,王安石以使相爲集禧觀使。是年,葉夢得生。邵雍、張載卒。
宋神宗元豐元年戊午(一〇七八) 二十三歲
正月,以王安石爲尚書左僕射、集禧觀使。是年,蘇軾在徐州,秦觀將入京應擧,過徐謁之;黃庭堅以《古風二首》呈之;蘇與秦、黃交游始於此。
宋神宗元豐二年己未(一〇七九) 二十四歲
入都爲太學生。
《宋史·神宗紀》,八月甲寅,詔:「增太學生舍爲八十齋,齋三十人。外舍生二千人,內舍生三百人,上舍生百人。月一私試,歲一公試,補內舍生。間歲一舍試,補上舍生。」《遺事》云:「增太學生千人爲二千四百人。入都爲太學生,當在是歲。」《藏一話腴》:「公少爲太學內舍選,年未三十,作《汴都賦》。」
是年三月,蘇軾自徐州移知湖州。四月杪到任,旋以詩被構陷,七月遣中使追攝,八月赴詔獄,十二月責授黃州團練副使。王詵是年亦坐罪責授昭化軍行軍司馬,均州安置。
是年,晁補之、陳瓘成進士。劉一止、王庭珪生。
按清真自此年入都,至元祐二年春出都教授廬州,在汴京凡八載。當時汴京繁庶,歌臺舞榭,競睹新聲,宴遊之盛,備見載籍,應歌之作,詞人皆有之。龍沐勛先生《清真詞敘論》云:「清真軟媚之作,大抵成於少日居汴京時。......似《少年游》一類温柔押暱之作,自不似五六十歲人所爲。」斯言是也,少年豔詞,大都出於此數年中,雖無明文,亦視而可見。
宋神宗元豐三年庚申(一〇八〇) 二十五歲
太學生。
二月,詔即景靈宮作十一殿,以時王禮祠祖宗。是年,以王安石爲特進,封荊國公。蘇軾至黃州貶所,寓居定惠院。
宋神宗元豐四年辛酉(一〇八一) 二十六歲
太學生。叔父周邠是年四月知溧水(今浙江溧水縣)。
是年,蘇軾在黃州,始營雪堂於東坡,自號東坡居士。朱敦儒、陳克生。
宋神宗元豐五年壬戌(一〇八二) 二十七歲
太學生。《天賜白》并序當作於此年或次年。
是年九月,夏人三十萬寇永樂,曲珍與戰不利,裨將寇偉等死之;永樂陷,給事中徐禧、內侍李舜擧、陝西轉運判官李稷等死之,損將士輜重無算。十月,知延州沈括以措置乖方,責授均州團練副使,隨州安置;鄜延路副總管曲珍以城陷敗走,降授皇城使。詩蓋紀其事。
是年,宋徽宗生。黃裳進士第一。
宋神宗元豐六年癸亥(一〇八三) 二十八歲
七月,獻《汴都賦》,神宗異之,命尚書右丞李清臣讀於邇英殿。召赴政事堂,自太學諸生一命爲正。《足軒記》疑是任太學正後作。
是年,李綱生。曾鞏卒。
宋神宗元豐七年甲子(一〇八四) 二十九歲
任太學正。《薛侯馬》并序當作於此年。
是年四月,蘇軾量移汝州。十二月,端明殿學士司馬光上《資治通鑑》。李清照、呂本中生。
宋神宗元豐八年乙丑(一〇八五) 三十歲
任太學正。
是年三月,神宗卒,哲宗以十歲嗣位,太皇太后高氏垂簾聽政,始罷新法。四月,詔寬保甲、養馬法。五月,以司馬光爲門下侍郎。十月,罷義倉、方田。
蘇軾是年五月復朝奉郎,知登州;到郡五日,以禮部郎官召;到省半月,除起居舍人。秦觀成進士。趙鼎、向子諲生。程顥卒。
宋哲宗元祐元年丙寅(一〇八六) 三十一歲
任太學正。
是年閏二月,以司馬光爲相,昌公著爲門下侍郎。七月,立十科取士法,復常平舊法,罷青苗法。詔齊、廬、宿、常等州各置教授一員。
九月,蘇軾自中書舍人除翰林學士,知制誥。張耒以試太學錄召,試授祕書省正字;晁補之以試太學正召,亦試授祕書省正字;秦觀除祕苔省正字,兼國史館編修官;賀鑄由武官轉文職,爲承事郎;皆因蘇軾之薦。史云元祐初,當在此年或次年。是年四月,王安石卒;九月,司馬光卒。
宋哲宗元祐二年丁卯(一〇八七) 三十二歲
是年春,出都教授廬州(今安徽合肥市),先返杭,然後赴任。《元夕》詩疑是未出都時作,《友議帖》疑是將出都時作,《宴清都》(地僻無鐘鼓)詞,似爲是年秋冬間作於廬州。
是年四月,以徐州布衣陳師道爲亳州司户參軍,亦因蘇軾薦。
宋哲宗元祐三年戊辰(一〇八八) 三十三歲
教授廬州。
是年,蘇軾以翰林學土知貢擧。洪皓、蔡伸生。
宋哲宗元祐四年己巳(一〇八九) 三十四歲
教授廬州。秋間赴荊州(今湖北江陵市)有,《玉樓春》(桃溪不作從容住)詞,留別廬州之作也。
是年,蘇軾以龍圖閣學士知杭州。李彌遜生。
宋哲宗元祐五年庚午(一〇九〇) 三十五歲
在荊州。《遺事》云:「在荊州亦當任教授等職。」其説近是。清真客荊,史無明文,而其詞涉及荊地,可考而粗知者近十闋:《少年游》(南都石黛)、《少年游》(臺上披襟),《掃花游》(曉陰翳日)、《虞美人》(廉纖小雨)皆此時作。《風流子》(楓林凋晚葉)、《玉樓春》(大堤花豔)則將離荊時作。《渡江雲》(晴嵐低楚甸)、《綺寮怨》(上馬人扶殘醉)、《六幺令》(快風收雨)則異日過荊州作也。
是年,蘇軾在杭州任,於西湖築蘇堤。陳與義生。
宋哲宗元祐六年辛未(一〇九一) 三十六歲
在荊州。
是年三月,蘇軾還京官翰林承旨,旋出知潁州。張元幹生。
宋哲宗元祐七年壬申(一〇九二) 三十七歲
在荊州。《風流子》似作於是年秋,故起調有「楓林凋晚葉,關河迥、楚客慘將歸」之句。《玉樓春》當是留別荊州之作,起云「大堤花豔驚郎目」,結云「臨分何以祝深情」,可見。
是年蘇軾在潁州,與趙令時同治西湖;九月,召爲兵部尚書兼侍讀,尋遷禮部尚書、端明殿侍讀學士。
宋哲宗元祐八年癸酉(一〇九三) 三十八歲
知溧水,是年二月到任。見《景定建康志》卷二七《溧水縣廳題壁記》,強煥《片玉詞序》同。按繼任者爲何愈,以紹聖三年三月到任,則清真在任三年也。
此三年中,佚詩及詞可考者頗多,惟歲月則不能確定。詩有:《仙杏山》、《過羊角哀左伯桃墓》、《楚平王廟》、《竹城》、《無題》、《芝术歌并序》、《宿靈仙觀》、《投子山》、《鳳凰臺》、《越臺曲》。詞有:《滿庭芳》(夏日溧水無想山作)、《隔浦蓮》(中山縣圃姑射亭避暑作)、《鶴沖天》二首(溧水長壽鄉作)、《風流子》(新緑小池塘)、《紅林檎近》(高柳闋及風雪闋)二首、《醜奴兒》(肌膚綽約)、《玉燭新》(溪源新臘後)、《菩薩蠻》(銀河宛轉)、《三部樂》(浮玉霏瓊)、《花犯》(粉牆低)、《品令》(夜闌人靜)、《西河》(佳麗地)。説明已具各篇附記中,不贅。文有《蕭閒堂記》及《插竹亭記》,已佚。
是年八月,蘇軾以端明、侍讀二學土知定州。九月高太后卒,哲宗始得親政。復新法、逐舊黨於是乎始。
宋哲宗紹聖元年甲戌(一〇九四) 三十九歲
在溧水任。
是年四月,改元紹聖。以章惇爲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。蘇軾落兩學士職,追一官,知英州;未到任,再貶寧遠軍節度副使,惠州安置;九月,過廣州,十月初至惠州,寓居嘉祐寺。
是年七月,奪司馬光、呂公著贈諡。詔:「大臣朋黨,司馬光以下各輕重議罰,布告天下。」
宋哲宗紹聖二年乙亥(一〇九五) 四十歲
在溧水任。是年冬,還京命下,將去溧水,《花犯》詞疑爲是年杪或次年早春作。是年,續謫元祐巨僚。蘇軾在惠州,遷居合江樓。
宋哲宗紹聖三年丙子(一〇九六) 四十一歲
二月秩滿,當在秩滿前已先離溧水。《遺事》謂此年尚在溧水任。然據前引《景定建康志》,新令何愈是年三月已到任矣,非全年皆在溧水也。
是年蘇軾仍在惠州,冬,營白鶴峯新居。
宋哲宗紹聖四年丁丑(一〇九七) 四十二歲
還京爲國子主簿。疑先爲太官令,旋遷國子主簿。《天啟惠酥》詩四首,《瑞龍吟》(章臺路)、《應天長》(條風布暖)諸詞,或是此年作。
是年正月,頒內外學制,禁錮元祐被貶諸人子弟。五月,蘇軾責授瓊州別駕,昌化軍安置。葉夢得成進士。楊無咎生。
宋哲宗元符元年戊寅(一〇九八) 四十三歲
六月十八日,召對崇政殿。重進《汴都賦》,除祕書省正字。有《重進汴都賦表》。
是年三月,詔翰林學士承旨蔡京等辯驗咸陽民段義所獻玉璽。六月,改元元符。九月,秦觀被除名,移雷州編管。蘇軾在儋州貶所。曹勛生。
宋哲宗元符二年己卯(一〇九九) 四十四歲
任祕書省正字。
是年,毛滂知武康縣。蘇軾在儋州。
宋哲宗元符三年庚辰(一一〇〇) 四十五歲
任祕書省正字。
是年正月,哲宗死,弟佶立,是爲徽宗。皇太后權同聽政,漸收召責降元祐舊黨。蘇軾在儋州,五月大赦,量移廉州安置;又自廉州移舒州節度副使,永州居住;行至英州,復朝奉郎,提擧成都玉局觀,任便居住,於是經廣州,過韶州,度嶺北歸。是年秦觀復宣德郎,放還,行至藤州,卒。
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辛巳(一一〇一) 四十六歲
遷校書郎。是年曾至睦州(今浙江建德縣)有《睦州建德縣清理堂記》、《敕賜唐二高僧師號記》、《一寸金》(州夾蒼崖)詞。
是年正月,皇太后向氏死,徽宗親政。以修宮觀,令蘇、湖二州採太湖石,遂啟後來花石綱之禍端。是年,陳師道爲祕書省正字,扈從南郊,以寒疾卒。蘇軾北歸,至常州病卒。
宋徽宗崇寧元年壬午(一一〇二) 四十七歲
任校書郎。《游定夫見過》詩或作於此年秋。
是年七月,以蔡京爲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。九月,籍元祐及元符末宰相文彥博等、侍從蘇軾等、餘官秦觀等、內臣張士良等、武臣王獻可等凡一百二十人,刻石於端禮門。是年,胡銓生。
宋徽宗崇寧二年癸未(一一〇三) 四十八歲
任校書郎。
是年四月,詔毀《唐鑑》並三蘇、秦、黃等文集。五月,貶曾布爲廉州司户參軍。八月,貶韓忠彥爲磁州團練副使。蔡京從此專政。九月,詔宗室不得與元祐姦黨子孫爲婚姻,令天下監司長吏廳各立《元祐姦黨碑》。是年岳飛生。
宋徽宗崇寧三年甲申(一一〇四) 四十九歲
校書郎秩滿,遷考功員外郎當在此年。
是年六月,以王安石配饗孔子廟。置書學、畫學、算學。詔重定元祐、元符黨人合爲一籍,通三百九人,刻石於朝堂。十二月,改封孔子後爲衍聖公。
宋徽宗崇寧四年乙酉(一一〇五) 五十歲
任考功員外郎。
是年,立大晟府。置應奉局於蘇州,總花石綱事。令呂惠卿致仕。章惇、黃庭堅卒。
宋徽宗崇寧五年丙戌(一一〇六) 五十一歲
任考功員外郎。
是年正月,以星變,毀《元祐黨人碑》,復謫者仕籍,除一切黨人之禁。罷書畫算醫四學。史浩生。晏幾道約卒於此年。趙鼎成進士。
宋徽宗大觀元年丁亥(一一〇七) 五十二歲
遷衛尉宗正少卿,兼議禮局檢討。
是年,置議禮局於尚書省,命詳議、檢討官具禮制本末,議定請旨。曾布、程頤、米芾卒。
宋徽宗大觀二年戊子(一一〇八) 五十三歲
任衛尉宗正少卿,兼議禮局檢討。是年或次年,曾遊吳,有《點絳脣》(遼鶴歸來)詞。
是年正月,蔡京進太師。二月,詔建徽猷閣,藏哲宗御集。
宋徽宗大觀三年己丑(一一〇九) 五十四歲
任衛尉宗正少卿,兼議禮局檢討。
是年七月,詔謫籍人除元祐姦黨及得罪宗廟外,餘並錄用。是年,議禮局成《吉禮》二百三十一卷、《祭服制度》十六卷。曾覿、黃公度生。
宋徽宗大觀四年庚寅(一一一〇) 五十五歲
任衛尉宗正少卿,兼議禮局檢討。以畢禮書二種,展兩官。
《宋會要輯稿》卷一九七七九《職官》五,大觀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詔:「議禮局編修禮書了畢。詳議官白時中、姚祐、汪澥、蔡嶷、宇文粹中、承受賈,檢討官周邦彥、胡仲、張邦光、孫元賓、李邦彥、王俁、張淙、丁彬、郭昭,雜務官段處信、兼管雜務趙彥通,各展兩官。」
是年,晁補之卒。
宋徽宗政和元年辛卯(一一一一) 五十六歲
以直龍圖閣知河中府,徽宗欲使畢禮書,留之。遷衛尉卿。《下帷齋》詩或作於此年。
《宋會要輯稿》卷二〇四八〇《選擧》三三,政和元年十月二十七日:「朝請大夫太府卿張勵爲集賢殿修撰,知福州;奉直大夫宗正少卿周邦彥直龍圖閣,知河中府。」
是年,議禮局《分秩五禮》成書四百七十卷。徽宗始微行。
宋徽宗政和二年壬辰(一一一二) 五十七歲
以奉直大夫直龍圖閣知隆德軍府(府治今山西長治市)並管勾學事。
是年,李綱成進士。蘇轍、張耒卒。
宋徽宗政和三年癸巳(一一一三) 五十八歲
知隆德軍府。
是年,議禮局成《五禮新儀》二百二十卷,罷局。陳與義登上舍甲科。晁端禮卒。
宋徽宗政和四年甲午(一一一四) 五十九歲
知隆德軍府。
是年二月,徽宗以手詔訓誡蔡京、何執中。十二月,定朝議,奉直大夫以八十員爲額。以大晟樂頒於天下。
宋徽宗政和五年乙未(一一一五) 六十歲
徙知明州(州治今浙江鄞縣)。劉昺遷户部尚書,薦以自代,不用。《解語花》(風消焰蠟)詞,疑作於任所。宋張津等《乾道四明圖經》卷十二《太守題名記》:「周邦彥,直龍圖閣,政和五年。毛友,顯謨閣待制,政和六年。」宋羅濬等《寶慶四明志》卷一郡守:「周邦彥,直龍圖閣,政和五年。毛友,顯謨閣待制,政和六年。」悉同。袁桷《延祐四明志》卷二亦悉同。
是年正月,女真阿古打稱帝,改名完顔旻,國號金,年號收國。
宋徽宗政和六年丙申(一一一六) 六十一歲
還京爲祕書監。按《遺事》以進徽猷閣待制提擧大晟府並繫於此年,蓋以《宋史》及《東都事略》、《咸淳臨安志》本傳,皆以祕監、待制、提擧三職連書,中間不言歲月,此乃史傳行文簡略故爾。以理度之,當不在同一年之內。又李文郁《大晟府考略》(見《詞學季刊》第二卷第二號),謂清真提擧,爲時甚暫,其言頗確。若依《遺事》則爲時二載,非短矣。
宋徽宗政和七年丁酉(一一一七) 六十二歲
進徽猷閣待制,提擧大晟府。《春帖子》當作於待制時。
是年四月,徽宗命道籙院上章玉帝,冊己爲道君皇帝。十二月,作萬歲山(又曰艮嶽)。是年,洪适生,李之儀卒。
宋徽宗重和元年戊戌(一一一八) 六十三歲
出知真定府(府治在今河北正定縣)。暮春出都,賦《蘭陵王》(柳陰直)詞留別。到任三月,作《續秋興賦》並序。
是年,韓元吉生。
宋徽宗宣和元年己亥(一一一九) 六十四歲
知真定府,改順昌府(府治在今安徽阜陽縣)。按吳廷燮《北宋經撫年表》,下一年盛章繼知真定。當是此年清真在任較久,故繼者不在同年蒞任也。由是亦可見其知順昌爲時頗短。
宋徽宗宣和二年庚子(一一二〇) 六十五歲
徙知處州(州治在今浙江麗水縣),旋罷,提擧南京(今河南商丘縣)鴻慶宮。是年,居睦州(州治在今浙江建德縣),方臘起事於睦州青溪,遂返杭州;方臘陷杭州,又避地揚州。《瑞鶴仙》(悄郊原帶郭)詞蓋居睦州時作。
宋徽宗宣和三年辛丑(一一二一) 六十六歲
正月赴鴻慶宮,過天長(今安徽天長縣),有《西平樂》(稚柳蘇晴)詞,蓋絶筆也。至南京,卒於鴻慶宮之齋廳。按天長在安徽之最東,鄰近揚州,自揚州西行過天長,貫安徽省境然後至河南商丘(南京),當非同月可到,故其卒必在正月以後。又宋廷追贈,事在五月,其卒又當在五月前也。
《宋會要輯稿》頁一九一二七《儀制》十一:「通議大夫徽猷閣待制周邦彥,(宣和)三年五月,贈宣奉大夫。」
宋章如愚《羣書考索》後集卷十九寄祿官:「宣奉大夫,元豐新制未有此階。大觀初,改左光祿大夫爲宣奉大夫。」《宋史·百官志》九,金紫光祿大夫,正三品。
是年,同輩詞人黃裳、趙令時、賀鑄等尚在,友人道學家游酢亦在。
《夢粱錄》卷十五《古今忠烈孝義賢士墓》:「都尉周仰、待制周邦彥、少師元絳三墓,俱在南蕩山。」
《咸淳臨安志》卷六十「古今人表」:「周邦彥,邠之姪。周邦彥因守四明,其後家焉。」又卷八十七冢墓:「周待制邦彥墓,並在南蕩山(上爲周都尉邠墓,故曰並),子孫今居定山之北鄉。」定山見同書卷八云:「定山,舊圖經云,在錢塘舊治之西南四十七里一百四十七步,高七十五丈,周迴七里一百二步。」
附录
目前找到的网页版的周邦彦词全集: